
能源導航已開始
未來能源路徑規劃中
能源導航已開始
未來能源路徑規劃中
科學檢核是臺灣規劃前往目的地的導航器
分析源宇宙所有能源及技術項目
篩選並找出適合的能源
科學檢核是臺灣規劃前往
目的地的導航器
分析源宇宙所有能源及技術項目
篩選並找出適合的能源
達成淨零
國際能源總署(IEA)評估,2030前尚可依既有成熟技術減碳,但若要於2050達成淨零,近50%的減碳貢獻還須仰賴尚在實驗中或示範階段的創新技術。

創新能源已加滿
請繼續前往目的地
極大化運用太陽光電、離岸風電等成熟技術
導入地熱、海洋能、氫能等先進技術
達成淨零
國際能源總署(IEA)評估,2030前尚可依既有成熟技術減碳,但若要於2050達成淨零,近50%的減碳貢獻還須仰賴尚在實驗中或示範階段的創新技術。

請繼續前往目的地
離岸風電等成熟技術
氫能等先進技術
達成淨零,全球近50%的減碳貢獻還須創新技術
達成淨零
國際能源總署(IEA)評估,2030前尚可依既有成熟技術減碳,但若要於2050達成淨零,近50%的減碳貢獻還須仰賴尚在實驗中或示範階段的創新技術。

請繼續前往目的地
導入地熱、海洋能、氫能等先進技術
達成淨零,全球近50%的減碳貢獻還須創新技術
達成淨零
國際能源總署(IEA)評估,2030前尚可依既有成熟技術減碳,但若要於2050達成淨零,近50%的減碳貢獻還須仰賴尚在實驗中或示範階段的創新技術。

請繼續前往目的地
離岸風電等成熟技術
氫能等先進技術
達成淨零,全球近50%的減碳貢獻還須創新技術
國際能源總署(IEA)評估,2030以前尚可依靠既有成熟技術減碳,但若要於2050達成淨零,則需仰賴尚在實驗中或示範階段的創新技術。

請繼續前往目的地
仰賴創新技術
– 地熱、海洋能、氫能、生質能
依賴成熟技術
– 太陽光電、離岸風電
臺灣透過科學檢核制度
納入多元聲音,審慎評估未來能源轉型路徑
臺灣透過科學檢核制度
納入多元聲音
審慎評估未來能源轉型路徑
臺灣透過科學檢核制度
納入多元聲音
審慎評估未來能源轉型路徑

邁向淨零,國際能源總署(IEA)提出近400項未來發展技術重點,能源部份約有117項


組成去碳能源工作圈,科學檢核各類能源發展技術
組成去碳能源工作圈,
科學檢核各類能源發展技術
組成去碳能源工作圈,科學檢核各類能源發展技術
成立能源部門技術審議委員會,並設立8個技術評估小組,探討適合本土發展的能源技術清單,以及該技術之推動目標、策略及行動方案。
成立能源部門技術審議委員會,並設立8個技術評估小組,
探討適合本土發展的能源技術清單,
以及該技術之推動目標、策略及行動方案。
成立能源部門技術審議委員會,並設立8個技術評估小組,探討適合本土發展的能源技術清單,以及該技術之推動目標、策略及行動方案。

共同召集人
國科會林副主委敏聰
成員
能源領域學研專家
能源技術發展與推動相關部會&機關代表
負責任務
- 確立程序與討論範疇
- 確認技術小組階段性產出篩選關鍵技術
- 確認技術目標設定、配套策略及行動方案
民間召集人
產學研資深專家
官方召集人
主責業務機關代表
副召集人
成員
能源領域學研專家
能源技術發展與推動相關部會與機關代表多元關係人(如環境、社會、法規、產業、民間團體)
負責任務
- 技術發展科學論證
- 關鍵技術發展路徑與配套建立
評估關鍵議題
技術智庫深入探討技術發展關鍵參數與條件
技術小組委員檢視論證

技術
發展技術減碳潛力與成熟度、技術成本、國際競爭優勢等能力

資源/場域
整合資源並預先規劃實作場地

法規/市場
舉辦能源政策與計畫說明,廣納意見進行調整改善

環境與社會接受度
尊重現有環境,聽取每一分社會上的聲音

技術
發展技術減碳潛力與成熟度、技術成本、國際競爭優勢等能力

資源/場域
整合資源並預先規劃實作場地

法規/市場
舉辦能源政策與計畫說明,廣納意見進行調整改善

環境與社會接受度
尊重現有環境,聽取每一分社會上的聲音
培力公民參與能源轉型
培力公民參與
能源轉型
能培養

能洞見

能參與

能理解

能培養

能洞見

能參與

能理解

透過多元互動模式,普及低碳技術的認知,並蒐集公民社會對能源技術的意見,讓不同群眾的聲音能被聽見。